讲座纪要 | 韦正:《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与“大凉州石窟”》

2024-03

2024年3月8日上午,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系列讲座春季学期第一讲《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与“大凉州石窟”》在考古楼A座101举行,由beat365官方网站韦正教授主讲。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00mlZ8CP2QCPubOr0YrtKqE6VibslLJ8icopkzDV3iaWdusJrjN1Dawn0VuD7TXnvib1ZGsO6Vy21YVwZdHY6NuUeA/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13&tp=wxpic

韦正教授主讲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00mlZ8CP2QCPubOr0YrtKqE6VibslLJ8icKVdg6IxY9ovCO4mCkaJHauQPRMP1NmjJoUTkMdgaOcVxLLodQxfoyA/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13&tp=wxpic

讲座现场


引言

麦积山第74、78窟,是麦积山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洞窟。以这两窟为代表,麦积山石窟存在一批面貌相似的洞窟,如第76、80、100、128、115、169等窟,这些洞窟属于麦积山早期洞窟。它们的时代下限为北魏迁洛前后多无异议,上限意见纷纭,多数学者认为属北魏时期,但应可早至十六国晚期。这不仅是年代判断的差异,更是对中国石窟寺早期格局的重新判断。据前人研究,第78窟坛侧有“仇池镇”题记,这将年代卡在446—486年之间,但此题记之下还有一层早期遗存及火烧痕迹;第74窟佛像有强烈的希腊罗马风格,以泥塑模仿石雕刻法;第51窟虽经后代妆銮,但石窟形制和造像形制犹有早期特色,正壁两侧上方小龛与犍陀罗雕塑(如舍卫城大神变)关系密切,这些都暗示麦积山早期石窟的年代较早。


图片

麦积山第78窟


佛教艺术入华早期,异域色彩浓烈的金铜造像传至华北,石窟艺术则传至麦积山。以往学界已有“凉州石窟”的概念,而河西四郡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早期石窟(麦积山石窟早期与晚期应剥离看待)还可用更大的概念名之,称为“大凉州石窟”,或“凉秦石窟”,这些石窟所属的行政区划虽不同,但地理和石窟面貌并无本质不同。“大凉州石窟”并无鲜明统一特征,而以各地各具特色为主,其形成背景在于各地对东来佛教艺术的自由吸收和发挥,这与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特性相符。其部分内容随北魏攻取凉秦而东去,特别是麦积山早期石窟对云冈有直接影响,而非相反。之前多数学者根据凉州“沙门佛事皆俱东”,认为云冈石窟主要是在凉州模式的影响下开凿的,实际上这一影响应当不大,云冈石窟总体上以自我特点为主。“大凉州石窟”自身在历史进入北魏后或衰退、或中断,最早不早于平城时代晚期才重新有所发展,但在面貌上已融入至以洛阳为中心的样式之中。


一、麦积山早期石窟的年代上限

1、将时代上限推前到十六国晚期的理由

十六国晚期开始的石窟与平城时代晚期开始的石窟的主要差异是:前者归纳不出统一的面貌,后者面貌统一并且首都的影响巨大。

平城时代后期石窟与龙门北魏石窟直接相连。受到云冈影响的泾川王母宫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以及古阳洞的龙门早期龛像都呈现出与云冈高度一致的面貌;与龙门相似的石窟更多,近至巩县石窟、远至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都受到了洛阳、可上溯至南朝的影响,尤其是褒衣博带的装束。反观早期石窟,武威天梯山、张掖马蹄寺和金塔寺、永靖炳灵寺、酒泉文殊山(也可包括敦煌“北凉三窟”、云冈昙曜五窟)差异都很大。麦积山早期石窟也属于这个情况,其具体特点为:佛像具有犍陀罗特征,小脸、细腰、袈裟衣纹凸起并遮蔽右肘;菩萨面部五官不甚清晰,大裙紧裹腿部;正壁主尊头部两侧有小龛也是一重要特点。其中,遮蔽肘部的袈裟形式被王云称为“半偏袒式袈裟”,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艺术。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佛像也出现在此阶段的第23窟,可知早期石窟存在下限最早可在迁都洛阳之前。但第23窟的菩萨像仍是以裙紧裹腿部,尚未表现出新的因素,佛像与菩萨像的不同步变化也反映了它的过渡性特征。74、78窟的密集衣纹不见于云冈及以后石窟,但见于新疆热瓦克佛寺遗址和吐峪沟石窟,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早于北魏。这种衣纹很特殊,现实生活中当不存在,因此彼此关联且流行于一时的可能性大。在域外造像中,与此最为接近的则是阿富汗和萨尔纳特造像(如阿富汗哈达巴格·盖佛塔B56M墙立佛、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迦腻色迦三年菩萨立像等)。 


图片

密集衣纹


2、难以与云冈进行类比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74、78窟等是云冈影响下的产物,因而它们的时代也要晚于云冈。但是,麦积山的三壁三坛、密集衣纹、紧裹菩萨腿部的大裙都几乎不见于云冈,云冈流行的弥勒上下生等内容和形式也不见于麦积山。按照考古学类型学的基本原则,二者不具备进行类比的条件。如果确要类比,从时间和后秦佛教的巨大影响来说,也可能是麦积山影响云冈。两处石窟中有如三佛题材、双窟等关联,但不是单线的传播和接受关系——现存石窟并非当时佛教资源的全部,石窟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实属正常。其中,三佛题材与三世说有关(但也需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三佛都是“三世佛”),三世说是佛教义理的关键,是之前中国没有的思想,传入中国时理解上的难度和引起的困惑和震动都是很大的,所以当时很多重要人物都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对三世说集中、深入的讨论是后秦时在关中进行的,姚兴著《通三世论》向鸠摩罗什请教,并发表自己的认识:“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鸠摩罗什阅读之后,回复说:“若无过去业,则无三途报……若无过去、未来,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姚兴又著《通三世》云:“众生历涉三世,其犹循环。过去、未来,虽无眼对,其理常在。是以圣人寻往以知往,逆数以知来。”贺世哲指出:“尤其是后秦姚兴,以帝王之尊威,极力宣扬三世论,并且得到一代名师鸠摩罗什的赞许,更加扩大了三世论的影响。”总之,在关中向平城输入佛教资源的同时,麦积山石窟中已然流行的三佛题材对云冈石窟产生直接影响是合理的。不过,两处石窟的三佛也有些许不同,麦积山石窟的三佛等大、无主次之分,而云冈石窟的三佛往往以居中者最大。74、78窟等可与有褒衣博带装佛像的23窟相衔接,这是否说明其开凿于太武帝灭佛影响结束之后、与昙曜五窟年代接近呢?应当无法下此结论——麦积山早期与云冈关系并不密切,且凉州佛教资源已然衰落,麦积山在此时开凿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麦积山早期石窟的年代应早于昙曜五窟、早于太武帝灭佛,进而上升到十六国晚期,与兴盛的后秦佛教相关联。麦积山石窟与炳灵寺169窟造像的相似性很强,都表现出秣菟罗风格,也支持其年代早至十六国晚期。太武帝灭佛可能对麦积山造成影响,但也不妨碍之后延续十六国晚期的特点。这一点可类比龙门石窟说明:龙门石窟在北魏之后进入衰歇期,直到唐初仍然保留有北魏时期的造像特征,在贞观十五年长安因素大量进入龙门后,才发生实质性转变。


二、异域风格造像早年一直流传至华北东部

根据乐山麻浩崖墓、柿子湾崖墓,以及长江中下游吴晋墓葬可知,佛像在不晚于吴晋时期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根据文献记载以及沂南北寨汉墓等资料,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可能也已有佛像。从东汉末到三国西晋,佛像的胡人特征是比较强的。中原北方地区有一批异域风格显著的佛像,年代可信者属于十六国时期,甚至更早,可以作为石窟初传中国时可能保留较多异域色彩的佐证。


图片

异域风格造像


有一批出土于今河北地区、年代多被推定在十六国时期的造像,佛像的胡人特征不那么明显,可能表明金石造像方面的中国化现象已经开始。陕西十六国造像的胡人特征也不那么明显,与之前的胡风浓烈形成对比,似乎也有从胡到汉风格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易县博物馆藏北魏和平六年(465年)石弥勒像,背部浮雕可见有印度式的装束,相似的服饰见于河西早期石窟,却不见于云冈。这说明其虽年代进入北魏,但同时也具有十六国特征,可能继承了河北的传统,并不一定需全从云冈获得佛教艺术资源。与单体造像相似,石窟艺术也经历了先异域特征明显,后来中国化的过程。石窟艺术向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可能越靠西边的异域特色越显著,保持的时间也越长。


三、武乡良侯店等石窟的意义

武乡良侯店等石窟较为重要,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如下:

1、良侯店石窟的年代很难确定,可能在迁洛以后。其三壁三坛的形制通常属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然而,正壁右佛衣纹样式是与云冈20窟接近的犍陀罗式,左佛衣纹具有十六国金铜造像特征、背光为半舟形,两佛肩部都有喷火怪兽,左壁左佛袈裟遮住肘部……这些特征均难以晚至洛阳时代后期。


图片

良侯店石窟正壁左佛


2、良侯店石窟位于平洛道上,内容却超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说明云冈模式、龙门模式等概念的涵盖力也是有限的,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佛教艺术内容。良侯店与云冈、龙门、其他中小型石窟,以及金石造像共同构成北魏时期石窟的面貌。

3、良侯店石窟三壁三坛的形制,可能由麦积山7478等早期石窟传播到平城,但当时不为云冈所取。高平羊头山石窟也有衣纹细密的服饰,性质上与良侯店类似,这些因素都可能从长安或者大凉州直接传来,而不必经过云冈。 


图片

羊头山石窟佛衣形制


四、“大凉州石窟”

在中国石窟寺发生的早期阶段,河西诸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具有相似性,异域风格明显,为避免学术上的混乱,可以用“大凉州石窟”来概括,将“凉州石窟”概念也包含进来。“大凉州石窟”的概念重视石窟艺术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并不否认各地的特点和创造性,也不否认长安石窟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到炳灵寺等地,但这些早期石窟的基本面貌是以西方特征为主。虽然云冈石窟不乏西方特色鲜明的造像特征,平城时代早期也是典型的胡族政权,但最好不将云冈纳入“大凉州石窟”的范畴,因为云冈在总体上以创造性为主,而以外部影响为次。“大凉州石窟”概念不是强调这些石窟具体特征上的共性,而是各有特点,这区别于中国石窟在平城时代晚期之后出现较为统一的面貌。这不仅与这个时代没有强大的政权及相应的文化影响有关,也与此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并无定式也无某种目的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个石窟都有个性,这就是这些石窟的共性,是这个时代的特性。在这个状况下,强调东部地区石窟从大凉州而来时,自然不必强求接受地区具有共性。所以,良侯店、羊头山等石窟反映的与云冈的差异其实是正常现象。


小结

1、麦积山74、78窟年代上限可以到十六国晚期。麦积山早期石窟持续的时间是十六国晚期到北魏平城时代晚期。

2、麦积山早期石窟是大凉州石窟的一部分。从十六国晚期到北魏平城时代晚期之前,麦积山以及炳灵寺、河西诸窟可视为一体,可用“大凉州石窟”名之。

3、大凉州各地石窟各各不同,但多数具有犍陀罗特点,有些也有秣菟罗特点,与后来面貌有所汉化且深受首都地区影响的情况很不相同。大凉州石窟进入北魏后,或中断、或衰退,在北魏平城时代晚期,更可能到了洛阳时代,才以变换的面貌重新发展起来。

4、大凉州石窟对东部石窟产生了影响,但直接表现出来的因素并不多、也不仅限于云冈。


本文已经韦正老师审核

撰稿:戴恬

 

Baidu
sogou